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系教授许家林在家里被抑郁症妻子砍伤致死,其妻作案后自杀受伤。经初步调查,报警人系许某的儿子,目前犯罪嫌疑人徐某正在医院救治,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之中。
“抑郁杀夫”归根结底是心理疾病裹挟下的悲剧行为。长期以来,在公众的日常生活中,心理疾病都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人们要么把心理疾病当成鸡毛蒜皮的小事,选择性忽略和遗忘;要么将心理疾病视为“洪水猛兽”,简单地贴上“精神病”的标签,抛出“神经有问题”的粗暴论断,将患者打入另册,减少乃至杜绝和他们的社会交往。
放大或缩小问题,通常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在物质丰盈时代,身体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健康却依然处于某种程度上的“真空”地带。徐女士有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治疗尚且不得而知,但从过往经验来看,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是—为了避免边缘化,人们通常采取“家丑不可外扬”的态度,对心理疾病采取家庭式保守治疗。
这种做法看似很有人情味,实际上只是一种道义幻觉。心理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专业治疗,病症就会逐渐恶化。因此,面对心理疾病,我们既要避免不以为然的态度,也要防止以偏概全的“妖魔化”。敬畏生命,尊重科学,相信专业的心理治疗服务,才是应有的理性态度。
作为极端个案,“抑郁杀夫”只是个小概率事件。但透过这件事,我们却可以发现当下在心理疾病防治方面的诸多问题。一方面,公众要消减社会排斥,以平等而非歧视的态度来面对心理疾病;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公共服务,提升心理疾病防治的覆盖面与水平,为患者托举起“希望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