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兰(化名),28岁。从07年夏天开始,外出怕前面的人看自己,半年后,发展到怕背后的人看自己。“王老师,我最初还能够上街,现在已经不敢出门,总感觉后面的人都在注视我,一旦我的行为不得体,好象他们会鄙视我,使得我注意力全在后面,走路极不自然,为博得别人好感,走路时,常故意‘秀’ 给人看,总怕有人看出我小心谨慎,有心理问题,又怕别人误解我,认为我对他们有恶意。08年春节都不敢回家。我感觉好烦,好累,好紧张,我该怎么办呀?”丁兰在首次心理咨询时,开门见山地说出了自己的痛苦。从她描述的症状来看,属于强迫问题。
我首先对她问题形成原因,进行了探索,了解到以下基本情况:丁兰出生农村,妈妈重男轻女,从小就感到自己不受重视,不被人爱,导致性格非常自卑。丁兰告诉我,自己走入社会后,曾到几个城市打工,并谈一男友,家人反对他们交往,但自己很喜欢他。2007年,丁兰暂时没有工作,当时她与男友已经同居,但没有拿结婚证,未婚同居,对她传统道德产生了挑战,暂没工作,对她心理产生了压力。也正值那段时间,一次无意中,听到租住小区的老太太闲聊,说小区有一小伙子,因为没有工作压力太大,精神失常----疯掉了,还说现在年轻人道德沦丧等等。之后,总感觉小区老太太是在说自己,从此,开始出现上述症状。在对丁兰情况基本了解后,我没有急着针对症状进行处理,而是让她先认识自己,觉察自己性格特征,并探索自己性格的形成原因。之后,将以后的咨询目标、步骤和方法,与丁兰达成共识。
第二次面询,我紧紧抓住丁兰的负性自动思维和不合理认知,并对其进行质疑。在改变她不合理认知时,我连续对她提出三个问题,并鼓励她直接回答,“你上街后,是否别人什么事情都不干了,专门看你?”“……好象不是”“如果有人看你,是否一定看到你的不足?”“……也不一定”“如果真有人看到你不足,会有什么灾难发生吗?”“好象也没有!”。我明显感觉到她回答很艰难,但还是自己得出了我想告诉她的答案。在咨询室中,我让她先将这三个答案反复告诉自己,接着在室内走动,进行模拟体验。丁兰感到,做了这样心理暗示后,怕人的感觉有所缓解。并鼓励她,以后出门前,就象现在一样,先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她点头同意。接下来,我们深入探讨了认知疗法的ABC理论,丁兰终于开始认识到,情绪是由自己对事情认识和看法决定的,负性思维是她恐惧情绪产生的根源,我建议她做《负性自动思维记录表》,把此作为咨询过程中的家庭作业,丁兰积极地答应了。
第三次面询,是在半个月以后, 丁兰告诉我,现在出门,恐惧和紧张感好了一点,但怕人现象还明显存在,希望通过心理咨询有进一步好转。鉴于丁兰的症状属于非器质性原因,症状对她的生活已造成影响,她一直在努力克服症状,同时也有较好的自省能力,并有强烈求治动机,这完全吻合森田神经质症的判断标准,我计划后期的咨询,采用森田疗法。
森田的人生经历:森田在大学期间,经常感到恐惧和焦虑,东京大学内科诊断为神经衰弱和脚气病,常服药治疗,大一时,父母因农忙,两个月忘记给森田寄生活费,森田误以为是父母不支持他上学,他非常气愤,甚至想到自杀。无奈之下,他暗下决心,非要干出个样子来!从此,他什么药也不吃了,放弃一切治疗,不顾一切地拼命学习,考完试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成绩,与此同时,脚气病和神经衰弱等症状也消失了。他将这些切身体验和以后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发现“放弃治疗的心态”,对神经质症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并提出自己独特的心理疗法----森田疗法。
按森田疗法的观点,丁兰是典型的神经质症状,纯属主观问题,而非客观产物。所谓森田神经质,是指那些不能认清或接纳自己焦虑或恐惧,企图排除它的现象。症状的产生,与丁兰的人格特质:自卑、完美主义、安全感缺失、惧病倾向有关,听到小区老太太闲聊是促发诱因,她心理的交互作用,影响了症状发展。咨询中,让丁兰体验到,她内省力强,精神活动一直指向内,对人际关系敏感,常被自我内省所束缚,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过分担心自身状况、过分的自我关注,这就容易产生消极作用,形成症状。并通过角色扮演,演示在日常生活中,将精神活动指向外的具体方法。
在以后的咨询过程中,继续运用森田疗法理论和技术,使丁兰逐步领悟到,人的不安常在,如能泰然处之,那么这种不安就会逐渐消失。人只要活着,不安是必然存在的,如果人们与不安抗争,企图摆脱它,非但不能摆脱,反而会让不安对你穷追不舍,这样心理就会产生反向作用,出现“负效应努力”, 强化和加剧症状,越抗拒越不安,越不安越抗拒,形成恶性循环。学会为值得烦恼的事而烦恼,不值得去烦恼的事,烦恼也没有用,一个人期望越大,如不能达到,不安就会越甚。丁兰上街时,将注意力集中在怕人的感觉上,使怕人的感觉处于过敏状态,其敏锐性增加,越是如此,就更将注意力集中于此,这种交互作用,就会放大怕人感觉,这就是精神交互作用,是症状形成的主要原因。
丁兰性格很自卑,有极端的完善欲,这也造成她必然有强烈的劣等感,她常被劣等感所支配,出现“牵联观念”,即把小区老太太的对话,这种本与自己无关的事情硬拉到自己身上,并作出对己不利的解释,形成遇到人,就负性自动思维,发展成遇人就敏感。丁兰的症状缺乏客观的生理基础,是受主观意识支配。症状的存在,使她极度苦恼,但却不知,这种苦恼是其主观臆造出来的,苦恼的根源在于失误的判断。所谓迷惘,就是执着于自己,不能正确地进行观察思维。
对于症状的解决,可以尝试顺其自然的态度,老老实实地接受怕人症状,真正认识到对它抵抗或压制都是徒劳的,不把症状当作异物,对其不加排斥和抵抗,带着症状去生活,做自己该做的事。为了更好地理解什么是顺其自然,我问丁兰:“如果把湖水里投石所激起的涟漪比着紧张情绪。要想制止涟漪,是继续向湖水投石头,用后面的涟漪将其盖住?还是根本不用去管它?”丁兰想了想:“当然是不再投石,不去管它。哦……我好象明白一点了。”
情绪有时不能被人为控制,它本身有一套从发生到消退的程序。接受它,遵循它,它很快就会走完自己的程序而结束,反之则不然。比如马上要参加一个重要考试,人会感到焦虑紧张,其实这是非常正常的心理反应,如果不去管情绪,它很快就会消失或者转化为学习动力,倘若认为不应该出现紧张焦虑,那么就违背的情绪的“自然规律”,焦虑紧张就会越来越严重。又如性格内向的人,和陌生人说话时感到紧张不自在。他觉得不应该如此,非要在别人面前故意表现得不紧张,实际上是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紧张”上,其结果是他越来越紧张,原因也是违背“自然规律”,和“自然规律”对抗,最终于会让自己陷于烦恼境地。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认识情绪活动的规律,接受自己的情绪,不去压抑和排斥它,让其自生自灭。
对自己的症状采取接受态度,一方面不会强化对症状的主观感觉;另一方面因为不再排斥这种感觉而逐渐使自己的注意力不再固着在症状之上。以这样的方式打破精神交互作用,症状才会减轻以至消除。放弃徒劳的人为拙策,服从自然。想依靠人为的意愿,任意支配自己的情绪,就如同要使鸡毛上天、河水逆流一样,不仅不能如愿,反而徒增烦恼。力所不能及之事,而强为之,当然痛苦难忍。何谓自然?夏热冬寒乃自然规律,想使夏不热、冬不寒,悖其道而行之,是人为的笨拙。按照自然规律,服从之,忍受之,就是顺应自然。对待不安,需保持“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以上森田疗法的观点,虽有些费解,我还是明显感到丁兰的领悟。
我鼓励丁兰将 “事实唯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不要拿想象的东西来吓自己——外出上街并没有多少人在关注自己,这才是事实,事实即是真理!真实才有力量!我感觉,来访者的焦虑和恐惧,大多是看不清真实,是自己吓自己。在涉及“为所当为”概念时,使丁兰明白到:顺应自然不是放任自流、无所作为,而是对症状听之任之,同时努力去做应该做的事情。虽然带着症状去行动仍有痛苦,也要接受,把注意力及能量投向对生活有建设性的事情上去,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不必等症状消除。为了更清楚地理解,我给她举了个例子,譬如外出买盐,当时情绪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把盐买回来,这就是成功。如果没买回盐,情绪好与不好都是失败。尽量抛弃以情绪为准则的生活态度,把注意力放在行动上,任凭症状起伏,这也有助于打破精神交互作用。因为我们每个人,不是自己所说、所想或所梦,而是自己所做!照健康人那样行动,就能成为健康人!
整个后期的咨询,都在反复领悟森田疗法的理论精髓,其间,我让丁兰阅读森田疗法书籍,以家庭作业的方式,在实际生活中去体验,并要求写咨询体验日记,以下是她日记中的一些片段:
“对于强迫症你只有从内心里面去接受它,不再和它对抗了。彻底绝望吧,别想着能好了,不管是啥症状,你接受就好了,就能顺应自然了。”
“如果内心还不想接受却拚命说服自己接受,是不可能接受的。”
“我虽然有强迫症状,但阻碍不了我想做的事,阻碍不了我们喜欢做的事,带着症状我依旧能做好事情,依旧能做出事情来。只要去做,就行了。”
“刚开始做的时候,会较困难,但不要放弃,慢慢来,能成啥样是啥样,渐渐发现自己的进步,也有了信心。信心不是凭空想来的,是在实践中得来的,如果只是想,而不亲身实践,是永远体会不到的。”
“我现在没把森田当作一种疗法。我觉得它更象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经过半年咨询,丁兰的症状已经明显减轻,中间虽然出现过反复,但总趋势是在一步步好转。
(本案例经来访者本人同意,化名登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