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的学员,很多人表达了这样一种困惑:用怎样的方法才可以学好这门学科?我认为要学好心理学,方法很重要,宏观上对心理学的把握,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全貌很重要,同时每门课的具体学习方式也有规律可循。
理解心理现象的复杂性。无论是心理学的哲学思辩时期、近代经验主义时期,还是现在所谓的科学时期;无论是心理学的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行为主义,我们都会发现一个有趣而又无奈的事实:心理学理论众多。哲学或医学,都希望找到本质的、根本的,乃至唯一的认识或理论,来解释心理所有现象,但遗憾的是,这种方式始终没能成功。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心理现象的复杂性。精神现象不同于物质的品质,能够将物质世界的复杂性揭示得较为清楚的自然科学,其方****,在对心理问题上,有时无用武之地,我们应该承认这样的现实。
用多元视角来学习。理解心理现象的复杂性,我们就不应该再用单一的视角来看待心理现象,虽然这几乎是人类的本能。心理涉及到生理、个体行为、社会三个层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时广泛涉猎,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的各流派,社会学、经济学、哲学、文化学、宗教等等,最好都要有所了解,乃至从人的角度去精通!结合自身体会,值得强调的是,要做好心理咨询,还要学学逻辑学。心理咨询是用语言与人打交道的。如果心理师思维散乱,不讲逻辑,是难以做好咨询的。当然,这个也是心理复杂性的佐证。因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用多元的方法来学习。初学心理学的学员,提倡消除“门户”之见,在心理学的实践中,方法的多元性是有目共睹的。一方面,在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内,多种视角、流派、理论和方法都在发展并使用着。另一方面,各种理论、流派、方法互为借鉴、补充,并且很多现实性问题往往需要心理学各分支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如果自己首先就形成了“门户”之见,无异于固步自封,对真正掌握好这门学科不利。
用理解的方式来学习。对于心理学中的很多概念和理论,我认为,学员没有必要去死记硬背,主要是要真正理解起含义。考试也不会考名词解释,所有的考题都是选择题和分析问答题。对基本概念的学习,建议学员按这样的思路来理解:概念----所属种类----生理基础----心理现象(实验、理论)----影响因素----实际应用。
重视“经典原著”。关于中医的争论之一,是经典的地位问题。很难想象,没看过《伤寒论》的人,可自称中医,就像没看过弗洛伊德理论的人,很难自称学过心理学一样。我不是说弗洛伊德的理论有多好,但奠基者的论著不看,就会事半功倍。教材或有些书里面的东西,都是掺杂了选编者的理解,可能与原著相悖,而且更多的是断章取义,不能尽言文章深意,这些是要看原著来解决的。另外,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巨人可站,干吗不站?让自己成为矮子呢?
学习要注重实践。心理学说到底是人学。如果学完之后,你对人的理解与认知还和学习前一样,那学了干什么。如果成天对着电脑或书本“琢磨”和“研究”心理学,是很难真正学好的。为什么很多有丰富社会经验和阅历的人,没有学过系统学习心理学知识,但他们对人的认识同样很深刻,是因为他们总在和人打交道,在对生活中的人“琢磨”和“研究”人性。因此,不与人接触、交谈,是不行的。培训班正好提供了一个网络沟通的平台,为学员能方便地接触有困惑和心理问题的人,提供了便利。
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尝试去解释生活中的心理现象。也是学习的一中比较好的方式。每次与人交往,无论年龄、身份、阶层,都是你检验理论,加强领悟,获得书本不能告诉的知识的机会。形成了这样的思考习惯之后,比十本书都受用。
学习心理学如同打井。很多人挖了很多个坑,但总不出水;但有的人对着一个坑,一直挖,最终成了水井。于是有人就认为,做人就要执着,挖井就要深挖。这样的说法,也有一定片面性,它低估了我们挖井的这块地的复杂性。在这样的一块地上,有的地方水很深,几个人几辈子也挖不出来;有的地方水很浅,戳个窟窿就出水了;还有些地方,根本就没水。这时候要打井的人怎么办呢?先了解这块地。你要好好地看一看,哪些地方的土本来就要湿一些,哪些地方一看就挖不出水来。深入的比较分析,全面的了解很重要。不要忘了我们目的是打水-----即为来访者解决问题,所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一个坑,深入挖下去,这样不仅挖出了水,还会发现一个水脉。
有不少只了解到心理学皮毛的朋友,喜欢仓促上阵,还没金钢钻,就揽瓷器活。没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就急着上马开弓,这样做会伤人伤己。这一点,在心理咨询领域,屡见不鲜。有的心理师,动则这个专业名词、那个专业技术。自己工具箱里看似工具很多,实则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说到这里,我并不反对初学心理咨询的学员参与实习,而是强调在真正从业之前,把自己工具箱的工具,凝练成金刚钻,再来面对精巧的瓷器比较好。
相信学员通过自己的摸索,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培训班的学习过程中,收获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